秦淮区是南京“六朝古都”文化核心区,拥有夫子庙、明城墙、江南贡院等历史地标,以及秦淮灯彩、南京云锦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区域内博物馆资源密集,包括中国科举博物馆(全国唯一科举主题馆)、秦淮非遗馆(全省最大非遗活态展示中心)、南京城墙博物馆等,积极打造“博物馆里的思政课”,形成“15分钟思政课程圈”,为思政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符号与精神内核。
坚守精神内核,贯彻“三种文化”的育人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思政课的力量根基。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其丰富的历史文物、革命遗存和现代科技资源,能够将“三种文化”具象化、场景化,为“大思政课”提供实践平台与鲜活素材。
秦淮区中小学校位于南京历史文化核心区,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教育资源,其设计实施的“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以“三种文化”为根基,依托南京各级各类博物馆的历史文化资源、革命文化资源、文博人才资源、社会教育活动资源,形成了“馆校协同、非遗活化、古今对话”的秦淮样态。近年来,秦淮区中小学校依托博物馆资源,围绕“三种文化”构建课程目标体系,形成了以“文化认同铸魂、红色基因培根、时代责任育人”为核心的思政教育模式,通过馆校合作、研学服务、数字化创新等路径,将思政教育从课堂拓展到社会大课堂,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以博物馆为载体,聚焦非遗技艺、历史文明和传统哲学,引导学生在文化溯源中建立身份认同。一是将非遗技艺作为“活态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激活传统智慧,呼应赵义良提出的“以推本溯源讲活中华文化哲理”。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秦淮科技高中《匠心筑梦》提出“探索非遗技艺现代化表达”,通过云锦、灯彩等非遗实践,培育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南京市武定新村小学《秦淮灯韵》以“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融合”为目标,引导学生从扎染技艺进阶到3D花灯设计,实现文化创新传承。二是以城市历史为切入点,“以博物馆资源构建社会大课堂”,强化本土文化认同。如南京市朝天宫民族小学《品读南京城》旨在“理解六朝古都文化底蕴”,通过文物解读与美术创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南京一中初中部《我与古城墙》聚焦“明城墙建造史与哲学思想”,探究“天人合一”理念的当代价值。
革命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厚植家国情怀。依托革命纪念馆、烈士遗址等资源,将红色基因转化为青年使命担当。一是以革命文物为“生动教材”,通过场景叙事讲活革命文化情理。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赓续报国志》以“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通过抗馆实地研学,增强学生“航空强国”的历史责任感。南京外国语学校明远小学《童趣金陵》结合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资源,“解码烈士遗物书信”,传承红色基因。二是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呼应,实现革命文化为思政课提供实践大平。南京市五老村小学《爱国卫生小能手》以“传承爱国卫生运动历史”为目标,通过社区实践培育公共卫生责任意识。南京市第三中学《城与校》依托雨花英烈事迹,强化“团队合作与奋斗精神”(校女排精神)。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聚焦时代责任,培育创新精神。立足科技、法治、生态等现代议题,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以“科技+文化”模式呼应赵义良“以思想引导讲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真理”的要求。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药韵传承》打造“中医药文化思政矩阵”,结合AI技术分析草药特性,弘扬科学精神。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学《寻美风筝》通过3D打印与数字化设计,实现非遗技艺的“现代化表达”。二是结合生活场景,落实李冯添“以社会教育活动融入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南京市建康路小学《税润童心》以“税收与国家、民生的关系”为切入点,培育法治素养与诚信意识。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城墙守护者》通过“模拟古代守城”与文创设计,强化文化遗产保护责任。
立足场馆优势,探索“主体在场”的课程模式
秦淮区中小学校通过博物馆类型与“三种文化”的精准对接,构建了“资源分类—目标分层—路径分阶”的思政教育体系,将博物馆嵌入大思政课,结合博物馆类型特点,构建差异化思政教育逻辑,实践建构了“一馆一策、知行互促”的秦淮模式。他们将共建博物馆可分历史与革命教育类、文化遗产与非遗类、城市与建筑遗产类、科技与专题教育类、综合类等五大类,从每类对应不同的思政教育功能进行讨论。
历史与革命教育类:以革命文化铸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义良强调“革命文化是红色血脉,需以场景叙事讲活情理”。革命文化是“大思政课”的精神血脉,需通过场景化教学强化政治认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中依托抗馆开展“学、观、悟、行”的四维沉浸式体验课程,通过清明祭扫、模拟空战角色扮演,将“航空报国”精神具象化。南京市第三中学则强调代际传承,组织学生排演《曙光》舞台剧,还原雨花英烈事迹,以“历史重现”激发青年使命感。
文化遗产与非遗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冯添提出“以推本溯源讲活中华文化哲理”,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课的“根脉”,需创造性转化以增强文化自觉。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秦淮科技高中结合非遗馆资源,设计“非遗+科技”课程(如激光切割灯笼),让传统技艺焕发现代活力。秦淮科技高中侧重非遗文化的国际化表达,强化秦淮非遗馆与学校合作开展国际交流,向外国青少年展示绳彩艺术,增强文化自信与传播力。
城市与建筑遗产类:以本土文化凝聚认同。城市遗产是社会大课堂的具象载体,可增强历史纵深感。通过明城墙、六朝文物等本土符号,构建“南京记忆”与文化归属,以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引导学生践行社会责任。南京一中初中部以明城墙为对象,组织学生研究城砖铭文、分析护城河生态,将“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融入自然科学教育。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联合城墙博物馆开展“城墙守护者”活动,设计文创产品并组织公益行走,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从认知到行动。
科技与专题教育类: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明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以科学精神引领创新,通过科学素养与公民意识培育时代新人。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依托药学博物馆,开发AI草药识别课程,将中医药文化转化为可操作的科技实践,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南京市建康路小学通过税收博物馆的涉税文物展陈,结合“税字演变”汉字课程,启蒙诚信纳税意识,强化法治素养。
综合类博物馆:以多元文化贯通价值体系。综合性资源需通过跨学科融合实现思政全覆盖。南京博物院是南京最著名的综合类博物馆,多校联合开发“文物里的中国精神”系列课程,覆盖历史、艺术、科学多领域。南京怡馨花园小学以南京博物院文物为媒介,通过家书解读(如近代革命家书)与情景剧表演,贯通“爱国”价值观的历史与现实表达。南京市考棚小学开发“秦淮文化新创坊”线上课程库,利用VR展厅实现文物资源的全域共享,打破时空限制。
推进文化共建,创设“知行合一”的实践活动体系
秦淮区中小学校以文化为根,分层对接博物馆资源;以实践为径,通过“馆校协同-学科融合-社会服务”链条,实现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动的转化;以创新为翼,让科技赋能实践活动,从而突破时空限制,扩大文化感染力与影响力,围绕“三种文化”构建了多元化、立体化、一体化的思政实践活动体系,形成了以下六大实施模式。
馆校协同·沉浸式研学模式。聚焦红色基因的传承,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认同,以博物馆为“第二课堂”,打破课堂边界,通过实地参观、场景还原、角色扮演深化文化体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中在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开展四维沉浸式课程,结合清明祭扫与航空主题班会,实现“校内认知-馆内体验-社会践行”闭环。南京市第三中学通过模拟南京保卫战角色扮演,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还原历史场景,增强家国情怀代入感。
多学科融合·项目式学习模式。以真实问题或主题为核心,整合历史、科学、艺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通过项目实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协作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打破学科壁垒,以博物馆资源为载体,将思政教育融入跨学科实践,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如南京一中初中部围绕明城墙开展“城砖铭文研究+护城河生态分析+城墙模型制作”,融合历史、化学、地理知识。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学从文学、数学、科学多角度探究风筝文化,设计“风筝3D打印+定格动画创作”项目,学生从力学角度优化传统沙燕风筝结构,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轻量化骨架,最终完成非遗风筝的现代演绎。
社会服务·公益实践模式。以博物馆资源为载体,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社区实践等社会性行动,将思政教育从课堂认知转化为社会责任践行的教育模式。通过真实的社会参与,将文化传承与社会责任结合,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奉献精神与文化传承使命感。如南京石鼓路小学的学生担任博物馆志愿讲解员,累计服务超60小时,将文物解码能力转化为公众传播行动。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组织“步之所行,爱之所至”明城墙公益行走,募捐支持文化遗产保护。南京市五老村小学与爱国卫生运动纪念馆共建,学生参与社区卫生治理(如垃圾分类督导),设计健康管理方案并推广至社区,从而传承爱国卫生历史,培育公共卫生责任意识。
非遗活化·跨界创新模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为核心,通过科技赋能、艺术设计、教育实践等多领域跨界合作,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其本质是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非遗从“静态保护”转向“活态传承”,在新时代焕发生命力。如南京市武定新村小学《秦淮灯韵》课程分学段开展“传统花灯制作”“力学原理探究”“智能编程花灯设计”等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序列,从“技艺模仿”到“科学探究”再到“创新设计”,培养文化自信与工程思维。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秦淮科技高中《匠心筑梦》课程,指导学生利用激光切割技术革新秦淮灯彩工艺,创新“智能灯笼”项目,学生通过数学建模优化传统灯笼结构,并编程控制灯光效果。
数字赋能·虚实融通模式。以数字化技术(如VR、AR、AI、3D建模等)为工具,通过虚拟场景与实体场馆的深度融合,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博物馆资源的动态活化与思政教育的沉浸式体验。其核心在于以技术为桥梁,将博物馆的“物”转化为可感知、可交互的“学材”,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如南京市考棚小学开发“秦淮文化新创坊”数字展厅,实现文物资源的云端共享与虚拟创作。南京外国语学校明远小学通过AR技术解码雨花台烈士遗物书信,设计“AR闯关寻宝”任务,学生通过扫描文物触发虚拟历史场景,完成闯关任务,以趣味化方式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历史学习的互动性与感染力。
国际传播·文化对话模式。以博物馆资源为媒介,通过非遗技艺、文物符号、文化IP等载体,开展跨国界、跨文化的交流实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并在全球语境中实现价值观对话的思政教育模式。其核心在于以文化自信为根基,以国际表达为路径,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与文化使命感的时代新人。如秦淮非遗馆联合多所学校,组织外国青少年体验绳彩编织、云锦织造,推动非遗技艺成为“国际语言”。南京市中山小学“童心里的世界遗产”课程,指导学生设计明孝陵主题文创作品(如斗拱拼搭模型、拓印艺术),参展国际文化遗产论坛,助力“春节申遗”全球推广。还有南京外国语学校明远小学“云锦AR全球展”实践活动,利用AR技术还原云锦织造场景,生成双语虚拟展厅,海外观众可通过扫描二维码在线体验,并参与“云锦纹样设计大赛”,以数字化手段推动非遗国际化,培养科技向善意识与全球责任感。
桨声推开六朝的砚,
一盏灯影漫过贡院的檐。
博物馆的页码里,
未干的墨迹正印证着美好的少年志。
南京市秦淮区中小学校以“三种文化”为根基,以博物馆为枢纽,通过“馆校协同-学科融合-社会服务”实践活动链条,实现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化。推动中华文化从“本土传承”走向“全球共享”,培养兼具文化自信与全球视野的“世界公民”,为“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秦淮经验。
朱成山,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常州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刁晓蓓 ,南京市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
马伟,南京市考棚小学德育处主任,中小学高级教师
来源:交汇点新闻